当今,人工智能(AI)已成为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过去几年中持续监测人工智能对教育的重要影响,并为政策和实践提供指导。以2019年《北京共识——人工智能与教育》为例,教科文组织强调,在机器无法替代教师的共识下,需要“在社会各层面采取制度性行动”,培养院校教师“有效的人机协作所需的人工智能素养技能”。在此背景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4数字学习周期间发布了《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01
人工智能可以处理大量信息,生成新内容,通过预测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持。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将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二元关系转变为“教师、人工智能与学生”三元动态关系。
这种转变使得我们重新审视教师的角色及其在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技能。然而,只有少数国家明确界定了这些技能或制定了国家级人工智能教师培训计划,这导致许多教育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指导。
截至2022年,仅有七个国家制定了教师人工智能框架或计划。《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通过明确教师在人工智能时代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填补了教师在这一领域所受指导不足的空白。该框架以保护教师权益、增强人的能动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原则,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教师所需具备的十五项能力。这五个方面包括:“以人为本”观念、人工智能伦理、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以及人工智能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该框架建议将教师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划分为“获取”、“深化”和“创造”三个进阶等级。
作为全球性参考文件,该框架不仅为制定国家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还为教师培训计划提供相关信息,帮助设计评估标准。框架还为教师提供了相关策略,帮助教师系统地积累人工智能知识、运用伦理原则、促进专业发展。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
02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主要面向那些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来促进核心学科教学的教师,而非专门教授高级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的教师。该框架旨在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持续的学习和专业发展,以便有效通过“以人为本”的方法在教育中应用人工智能。
该框架的具体目标包括:提供制定国家级、州级或机构层面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或教师培训计划的参考;为设计和规划人工智能培训课程的师资培训者提供实操框架;建立评估教师在人工智能能力和相关专业学习效果方面的基准矩阵。因此,这一框架的主要受众包括政策制定者、师范教育机构、教师工会、学校领导、教师以及教育专家。
03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的制定围绕六项原则:确保包容性的数字未来、“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方法、保护教师权利并重新定义教师角色、促进教育领域可信和环境友好的人工智能、确保技术对于教师的适用性并迭代技术,以及教师的终身专业学习。
框架的底层原则是确保包容的数字未来,而这一原则有着坚实的人文和社会基础。教师是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主要使用者,推动人与技术的平衡发展。框架旨在帮助教师从多层次、多角度解读“人与人工智能互动”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核心原则 图源:UNESCO
04
1.获取:
“获取”层次的总体课程目标是支持教师在各种环境中掌握教学所需的人工智能基本能力和素养。
2.深化:
“深化”层次的总体课程目标是支持教师成为有能力充分使用人工智能的骨干教师,使他们能够在分析和决策过程中展现“以人为本”的视角和符合伦理规范的行为,深入理解人工智能概念,并能有效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学活动和专业学习中。
3.创造:
“创造”层面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具备良好人工智能知识和能力的教师,使他们不仅成为教育领域的专家,还能成为引领人工智能教育变革的推动者。这些教师能够创新性地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并与社区共同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教学实践的理想变革。
05
1.“以人为本”人工智能观念:
“以人为本”人工智能观念定义了教师需要建立“人与人工智能交互”的正确价值观和态度取向。
2.人工智能伦理:
人工智能伦理涵盖了教师需要理解、应用并协助调整的基本伦理原则、规章制度、机构法律以及实用的伦理规范。
3.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
人工智能基础与应用明确了教师需要掌握和应用的核心概念和可迁移技能,以便有效地选择、使用和创新设计人工智能工具,从而满足“以学生为中心、以人工智能为辅”的教与学环境需求。
4.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
人工智能与教学融合代表着教师有效将人工智能与教学相结合的能力,具体包括确认和选择适当的人工智能工具,并将其融入教学策略中,以支持课程准备、教学实施、学生互动、社会关怀以及学习评估。
5.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
人工智能支持教师专业发展概述了教师需要发展的能力,以便正确使用人工智能来推动他们的终身专业学习、促进协作式专业发展和探索专业转型。
通过将这三个能力进阶等级与五个能力层面相结合,《教师人工智能能力框架》定义了十五个能力模块。这些模块旨在支持教师从了解人工智能的初期阶段,成长为具备丰富人工智能能力和经验的专家。
人工智能+教育
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促进教育发展
看国外教师如何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教学
人工智能大模型教育场景应用优秀案例
报告丨AI工具使用报告:全球86%学生在学习中使用人工智能
2024年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
PPT分享丨人工智能(AIGC)在教学中的应用
荐书|教师与学校如何拥抱人工智能?——《给教师的人工智能教育》
案例|北京邮电大学:“码上”出发 用AI改变教学模式
让你的AI工具更好用的8个提示词策略
从“工具”到“伙伴”,当大学课堂多了AI助教
AI赋能中国教育政策支持汇总
易上手,超实用!| 适合教育工作者的30多种AI工具(附网址)
教学方法/技巧
专业课程融入思政工作的教学设计理念与方法(干货分享)
干货分享|“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
分享 |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
教师必备:如何做学情分析?
教学理念|理解OBE:起源、核心与实践边界
做好教学设计的六条核心内容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力的策略
从青教赛一等奖作品中学习教学设计
详解 | 如何制定评价量表
专业课巧妙融入思政教育的8个策略
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制作的关键技巧
推荐收藏|学情分析黄金法则
实用干货|4份参赛教案、教学设计模板分享
教学反思
有深度的教学反思“点”
【教学反思】如何进行思政课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5个关键点与7条路径!
分享 | 课堂教学探微:关于“教学反思”的反思
收藏 | 教育教学案例、反思和随笔,如何写?
收藏参考 | 从宏观到微观,教师写好教学反思的五种方法与五个“必须”
优文分享 | 把握教学反思的两大关键
信息化教研 | 教学反思绝非个人,集体协同更有帮助
10W+
高校教师都在看
碎片时间成长自己
记得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