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当今时代,人工智能(AI)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其影响力如涟漪般迅速扩散至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刻重塑着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模式。社会工作,作为秉持助人宗旨,凭借专业知识与方法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专业领域,亦无可避免地受到AI浪潮的冲击与洗礼。在AI时代的全新语境下,社会工作既面临着诸多全新且严峻的危机与挑战,也迎来了充满无限可能的创新发展契机。深入洞察这些危机与挑战,并积极探寻切实可行的创新路径,对于推动社会工作在新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在传统社会工作范式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面对面交流构成了主要的服务方式。这种直观的互动模式使社工能够敏锐捕捉服务对象的情绪变化、肢体语言等丰富的非语言信息,进而构建起深度信任关系,精准洞察服务需求。然而,AI技术的强势介入,使得部分服务得以借助线上平台与智能工具完成。例如,一些相对简单的心理疏导和信息咨询服务,如今智能聊天机器人已能够承担。虽然这一变革打破了传统服务的时空局限,但也引发了社工的担忧:他们害怕因此失去与服务对象直接、真实的接触,导致难以建立深层次的情感连接,进而对服务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AI技术所展现出的高效性与准确性,对社会工作岗位形成了一定冲击。那些具有重复性、规律性特征的工作,诸如社会救助申请的初步审核、部分社区数据统计分析等,AI系统不仅能够快速、精准地完成,且成本更为低廉。这一现实状况让社工们忧心自身岗位被AI取代,对职业发展前景感到迷茫与不安。据相关研究预测,未来相当比例的基础社会工作岗位将受到AI的影响。这种不确定性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给社工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严重影响其工作积极性与职业认同感。
AI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催生出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首先是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在AI收集与分析服务对象数据的过程中,一旦发生数据泄露,将对服务对象造成难以估量的严重伤害。其次,AI决策的公正性与透明度难以保障,以资源分配的算法模型为例,其中可能潜藏着偏见,致使部分服务对象无法公平获取资源。此外,当AI深度参与服务时,责任归属的界定成为棘手难题。若服务出现问题,很难明确究竟是AI开发者、使用者还是社工的责任。这些伦理困境犹如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让社工在应用AI技术时瞻前顾后、顾虑重重。
AI技术处于持续快速的更新迭代之中,这就要求社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技术素养,包括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工具运用等方面的能力。然而,当前许多社工在相关技术知识储备与培训方面存在明显不足,面对AI技术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即便经过培训,部分年龄较大或技术基础薄弱的社工仍然难以熟练掌握新技术,这不仅限制了他们在工作中对AI技术的有效应用,影响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工作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发展。
尽管AI给社会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但也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AI卓越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快速处理海量社会服务数据,助力社工精准识别服务对象的需求与问题。例如,通过综合分析社区居民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数据等多源信息,能够敏锐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与社会问题,为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提供坚实依据。此外,智能机器人还可协助社工处理日常事务,如预约安排、资料整理等,使社工得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专业服务中,从而显著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
AI技术为社会工作开辟了全新的服务领域。在数字社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欺凌、网络成瘾、数字鸿沟等新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AI恰好可以作为有效的干预工具。例如,利用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及时预防网络欺凌行为的发生,通过算法推荐合适的数字技能培训资源则有助于缓解数字鸿沟问题。同时,AI还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借助线上平台为偏远地区或行动不便的服务对象提供便捷服务,极大地拓展了服务边界,让更多人能够受益于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
AI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工作必须与计算机科学、数据科学、伦理学等多学科展开深度合作。这种跨学科合作不仅有助于解决AI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伦理与社会问题,更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注入了全新活力。例如,与计算机科学家携手合作,能够开发出更具人性化、更契合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AI服务系统;与伦理学家共同探讨,可制定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AI伦理准则。通过跨学科合作培养的复合型人才,将有力推动社会工作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不断实现创新突破。
借助AI技术的强大功能,社会工作得以创新服务模式与方法。例如,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可用于模拟各类社会场景,为服务对象提供沉浸式的社会适应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基于AI的智能辅导系统能够为学习困难的儿童量身定制个性化学习支持方案,有效提升学习效果。这些创新的服务模式与方法极大地增强了服务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显著提高了服务对象的参与度与积极性。
社会工作应积极主动地构建人机协同的服务模式,充分发挥社工与AI各自的优势。在信息收集与初步分析阶段,借助AI快速、准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社工提供全面、客观的数据支持;在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提供情感支持以及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阶段,则充分发挥社工的专业优势,运用同理心、专业知识与沟通技巧,为服务对象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服务。通过人机协同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全面提升服务效果。
为有效解决社工在技术适应性方面面临的难题,必须大力加强AI技术培训与教育。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应及时增设相关课程,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基础、AI伦理等,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与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针对在职社工,应开展定期的技术培训与继续教育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化培训方式,并提供充足的实践操作机会,让社工在实际操作中熟练掌握AI技术应用技巧,切实提升其运用AI技术开展工作的能力。
针对AI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伦理困境,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伦理规范与监管机制。行业协会与专业组织应尽快制定AI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伦理准则,明确在数据使用、算法设计、责任界定等关键方面的规范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强化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规范AI技术在社会工作领域的应用,确保技术使用符合伦理道德与法律要求,全方位保护服务对象的合法权益。
社会工作机构应积极主动地与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展开广泛的跨学科合作,共同开展AI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探索。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整合各方优势资源,培养造就一批复合型专业人才,加速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例如,合作开发智能社会工作服务平台,深入探索AI在不同服务领域的最佳应用模式,为社会工作创新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AI时代既给社会工作带来了严峻的危机与挑战,也为其创新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社会工作者应正确、全面地认识这些变化,积极主动地应对挑战,充分有效地利用机遇,通过构建人机协同服务模式、加强技术培训、完善伦理监管、推动跨学科合作等一系列创新策略,实现社会工作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共进。唯有如此,社会工作才能在AI时代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