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AI+”给各行各业注入发展驱动力,助力千行百业加速奔跑。
纪录片,也不例外。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人记录AI、拥抱AI。
在“光影纪年”——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的颁奖典礼上,学院奖的AI虚拟化身“光年”首次推出,并与嘉宾现场对谈。纪录片奖创始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表示,“‘光年’看上去是时间的概念,实际是空间的概念。在拥抱AI的同时,也要保持警觉,恪守时空同一性的真实原则。”
长久以来,纪录片发挥着为历史留痕、为当下存档的重要作用。何苏六认为,“当前,国产纪录片产业正稳步迈向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驱动力的数智化发展阶段。人工智能大大解放纪录片生产力,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AI成为纪录片关注和记录的主题——
本届获得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创新纪录片奖的《妈妈和我的AI爸爸》,正是一部关于人工智能的作品。跨越20年,“AI爸爸”聊天机器人与妈妈的对话,弥补了曾经的遗憾。
AI成为纪录片创作者的“新动能”——
AI参与作曲配乐。纪录片《中国酿造》的AI rap,《千里江入淮》AI所唱的片尾曲……创作者用AI突破声音设计的传统思维模式,配乐创作更便捷、高效。
AI再现历史瞬间。《他们与天地永存》用AI修复影像资料,让“活着的记忆”跨越时空的界限,增强纪录片视觉表现力。
AI呈现精彩场面。《中国官箴》以AI动画还原众多无法实景拍摄的历史画面,填补资料不足的空白。
AI贯穿创作全程。《两宋浮沉三百年》采用AI置景技术,将摄影机捕捉的画面与AI生成的窗外景色同步,实时渲染合成最终画面;《中国酿造》剪辑团队借助AI分析,更快更准地找到最佳的剪辑点和节奏;《来龙去脉》用AI高效完成多语种全译制流程,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20多年前,纪录片创作是否可以大量运用解说、采访和情景再现手法,曾引发学术界和创作界的激烈讨论。近年来,剧情化、动画化早已成为纪录片的重要创作手段。在观照现实、反思现实的道路上,技术并不是真实性的阻碍,而是重要的手段,创作者应该让技术与艺术双向奔赴。
AI生成的虚拟内容能够以假乱真,在具体实践中也曾成为混淆视听的工具。纪录片《流浪者:安东尼·波登传》隐瞒了安东尼·波登声音的三段话由AI技术合成,遭到了业界和观众的一致批评。
何苏六认为,“纪录片的核心是‘时空统一性’,即记录下独一无二、不可逆且不可修改的瞬间。技术无法抗拒,但真实高于月亮,真实是纪录片的底线。”
走得越远,越需要致敬来处、尊重真实,以炽热的家国情怀、以真实的脚力深度挖掘现实生活。
《千里江入淮》从积累素材到完成制作,前后历时8年。主创团队深入走访一线建设者,一点一滴地记录引江济淮工程建设的全过程;
《两岸家书》在12000多封两岸家书中选择了20个典型案例,展现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
纪录片《水下中国》第二季历时四年记录下近1100小时的中国水域故事,展现生命的生生不息与坚韧灵动。
在可以想象的未来中,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作者积极探索“AI+”,AI也将赋予纪录片更多创想空间,为观众带来全新的视听体验。
(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