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3月29日,借着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昨天召开,北京成立了一个少年人工智能学院(海淀),听着挺唬人的,说是要培养AI领域的顶尖人才,还要打造什么世界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新范式。
新闻里说得那叫一个高大上,又是链接顶尖高校师资,又是让中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还提供创业孵化机会,弹性学分制听着也很灵活。这出发点肯定是好的,想早点培养出国家需要的AI领军人物,提升咱们国家在这个领域的竞争力,这没毛病。
在我看来这就是要“矮子里拔将军”,说实话,对于绝大多数像我们nina这样的孩子来说,现阶段接触一些AI知识,我觉得更多的是“锦上添花”,能培养点兴趣,开阔一下眼界就挺好的。但要说成为那种能创立国际顶尖AI企业的“复合型人才”,我觉得那真是凤毛麟角。
大多数孩子连英语都掌握不好,十几年,几十年学了个寂寞,听不懂,说不出,搞什么AI搞什么编程?!你看看有多少码农多少专业工作者边工作边学英语,能出来的都是英语很好的,大多数都是游荡在边缘。
我当然不否认,AI是未来的大趋势,让孩子们早点接触肯定是有好处的。就像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的校长说的,学校也在开展图像识别、语音识别和智能控制等课程,这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了解一些基本知识和应用方向。十一学校的人工智能高端课程负责人也提到,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看待AI带来的变革,了解AI的底层逻辑,客观看待这个工具。这些我都赞同。
但是,新闻里提到的那些“早进项目、早进产业、早进科技前沿”的“拔尖人才”,毕竟是少数中的少数。咱们不能把所有的孩子都往这条路上赶。每个孩子的天赋和兴趣都不一样,强求他们都去学AI,是不是有点“一刀切”了?
但新闻里没怎么提及的一个问题:大干快上搞了这么多年青少年AI教育,10年后毕业的这批孩子会不会成为新的“毕业即失业”的AI码农?
现在AI发展速度太快了,技术迭代日新月异。今天看起来很热门的岗位,10年后可能早就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了。而且,现在很多所谓的AI应用,说白了还是在做一些重复性的、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大量的孩子都涌向这个领域,到时候会不会出现人才过剩,导致就业压力巨大呢?既然是基本知识,底层逻辑,加之迭代非常快,10年后也许就是废纸一团,回头再看就是黄粱一梦。
当然,也许国家有更长远的考虑,希望通过早期培养,储备足够多的AI人才,应对未来的挑战。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家长来说,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找到自己真正热爱并且擅长的领域。
所以,对于青少年AI教育,我的看法是:支持发展,但要理性看待。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拔苗助长,先掌握学好基本功,诸如逻辑思维,英语,数理内容,增加兴趣,加上一门艺术内容,说白了,就是全球未来发展的STEAM(STEM),孩子不是只学一个AI,还是全面真正的落实素质综合能力的发展。
AI解决不了吃饭的问题,更解决不了健全人格和思维的问题,家长们可要看清楚一些。